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月1日晚,人民日报部分老同志节前小聚。张宝林、高宁夫妇等热心张罗,从1991年开始的新春聚会,持续了29年!多数由张宝林夫妇买单。走过历史的拐点,这样的聚会给党报同仁相濡以沫的温暖和信心,夫妇俩颇有侠义之风。今天还是张宝林开场白:非常高兴,能一块见到这么多老朋友不容易,特别是报社几位老领导出席,在座的四老从93岁到96岁,祝福老寿星们健康长寿!
 
96岁季音、95岁钱李仁、94岁陆超祺、93岁林晰分别发表简短祝词。85岁余焕椿,83岁缪俊杰自称中生代,一方面致敬“九零后”,一方面向更年轻的六七十岁的同仁表达祝福。张宝林说:参加聚会的只有三位"青葱少年",五十多岁的祝华新、冯媛和三十岁的刘少华。
 
聚会开始,参加今年的近二十位报社老同志,轮流站起来介绍本人近况。
 
蒋涵箴(原教科文部副主任)还记得,孩子的童车用的是老陆家的,后来不知道又传到哪位朋友家。从来不把他们当作领导,是当作朋友,还向季音借过房子。党报同事之间就是这般相知相契的情谊。报社大院里也有过不和谐音。蒋涵箴说,八九十年代之交,从外边调入报社的教科文部负责人曾动员她揭发自己的丈夫“办公室以外的事情”。但这种阴差阳错出现在金台西路2号院的人,不合党报的基因。
 
卢小飞(原记者部副主任)忆起,1987年,副总编辑陆超祺遇到她,问道:西藏记者站需要人,你去好不好?卢小飞二话没说,半个月就去了青藏高原。钱李仁社长亲赴拉萨,为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挂牌。这就是80年代的干部作风,克服个人困难也要服从组织安排,以事业为重,而领导也亲临一线。
(老社长来了)
 
向兵(文艺部退休记者)1988年与同事邹大毅、毛磊到云南参加民族纪行采访。钱李仁社长出差昆明时,从省委办公厅知道本报记者组正在省内唯一不通公路,需要徒步翻雪山进去的少数民族乡——独龙族乡采访,特地从省委打来电话表示慰问。在大峡谷接到社领导的电话,向兵至今仍感温暖。
 
冯媛(原国内政治部记者)1991年离开人民日报,先到财政部,后转《中国妇女报》工作,淡出报社老同志的视野,但这些年来朋友们还在牵挂着她。她关注女性权益保护,更致力于整理丈夫王若水(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留下的思想遗产。1983年,冯媛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闻学硕士生,第一次在报社大院见到王若水。1987年王若水娶冯媛时,已经61岁。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他在晚年能够继续写作,写出这么多文章来,与他和冯媛之间成功、和谐的婚姻有直接的关系。1996年,王若水查出肺癌,手术前一天,一贯乐观的王若水和冯媛微笑以对,他们互相说,看有什么重要的话,赶快说。
(冯媛淡出报社老同志视野多年)
 
吴长生(原经济部副主任)说“老社长的一句话终身不忘”。1988年,京郊顺义县的农民到人民日报反映,根据市里的统一要求,强行收回土地,统一搞规模经营,引起强烈不满。记者在农民的引领下,多次前往顺义,避开“眼线”,到田间进农户,面对面地听当事人诉说,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还查到为了虚报产量到邻省买粮的证据。内容扎实的调查报告以问答形式,实录农民和相关人员的话语,在人民日报二版刊发。报道引起市委的不满,市委书记出面找钱李仁交涉。1989年1月,老钱花了一天时间看了所有报道证据,然后找来吴长生,当面表示:打官司的话,我钱李仁上法庭!老革命家的担当真是掷地有声!
 
大余淡淡地说,1991年离开报社,就不是人民日报职工了。先去四川,然后回到北京,没有回人民日报机会了,上边谈话说:经济日报离政治远一点。在经济日报干了两年,经济日报管我后半辈子——这不合理。1978年6月8日,时任人民日报编委、全国政协委员的余焕椿在全国政协文化组率先提出为1976年清明节事件平反,受到汪东兴副主席的训斥。总编辑胡绩伟从中央开会回来,立即神情严肃地要来余焕椿在政协会上的发言稿。看后,胡绩伟没有透露一句内情,胸有成竹地告诉余焕椿:“你的发言没有问题,如果有人来向你调查,不管是谁,你都如实相告。”余焕椿意识到,一定出了什么严重的事情,立即给政协机关打电话声明:“话是我讲的,什么时候都由我负全部责任,与他人无关,更没有你们政协的事。我是政协委员,我要讲什么,自然是自己负责。”
(余焕椿、蒋涵箴与陆超祺在一起很开心)
 
轮到今年团拜最年长的季音,他语带沧桑地说,自己一生吃过不少苦头,今天不适宜谈起,晚年总算不错。季音1940年入党,进入了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金华支社工作,皖南事变发生后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上饶,后出版《上饶集中营》一书。1957年在人民日报被打成“右派”,蒙冤22载。文革后“改正”,在农村部主持关于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的讨论。以胡乔木为一方,以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和背后的习仲勋为另一方,党内开明人士以强大民意为支撑,为承包鱼塘摘掉了“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大帽子,推动了专业承包和农村改革。季音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是应当有一点勇敢探索精神的。”
林晰说,自己1946年进入解放区,1948年进人民日报工作,在党中央机关报工作超过了70年!1982岁末到1983年初时任工商部主任的林晰组织党报七论打破“大锅饭”,呼唤市场化改革。社论《“大锅饭”养懒汉》痛切地指出:“职工吃企业,企业吃国家,这么两口“大锅”,养活了一批懒人,也喂养了一批懒企业。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吃亏。”
 
我从1983年进入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大院读研究生,还记得蒋涵箴阿姨送到集体宿舍的炖排骨的香味,更忘不了第一次走进五号楼编辑部,余焕椿代表编委会给我们讲话,强调:人民日报记者,首先是党员,然后是记者。36年来,耳濡目染,感受到这些党内老报人阅尽潮起潮落,始终不忘初心,矢志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为此不惜付出职业、仕途和个人、家庭的任何代价,给今天的媒体人树立了人格标杆。昨天惊涛骇浪,如今云淡风轻。
 
文章原载于“党报旧闻”微信公众号(2019年2月2日)
话题:



0

推荐

祝华新

祝华新

52篇文章 2年前更新

80年代报纸编辑,曾获全国好新闻奖,新世纪转型做新媒体研究。个人兴趣:党史、动漫、武侠。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