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人民日报的老报人,每个人年轻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此后可能遭遇坎坷、颠沛流离,仍痴心不改,在“文革”结束后顺应历史潮流,倡言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晚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任何时候都能积极写作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7月23日老记者金凤在美国平静地故去,享年91岁。她亲历和报道过1949年新中国建政前后的盛大气象。
1949年7月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本报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毕业学员五百余人,昨日以极其兴奋的心情进见中共中央毛主席。当毛主席进场时,全场欢呼声如春雷迸发,经久不绝。同学代表朗诵献词后,毛主席亲切明确地指出青年团员将来努力的方向,并和全体学员一起摄影留念。(金凤)
10月1日这天,人民日报指派金凤在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畔,采访了开国大典全过程,包括大阅兵和晚上的提灯游行。为此,整整12个小时没喝水。
金凤1947年加入地下党,1948年去解放区,分配人民日报做记者。1952年她与空军战斗英雄赵宝桐自由恋爱而成婚,“文革”中写内参触怒了江青、吴法宪,关押在北京卫戍区。她与赵保桐这对“金童玉女”的姻缘,从结合、破裂到复合,成为那个时代的悲欢传奇。
微信公众号@丁东小群 提起金凤生前一次未能见报的采访,有关上海青年王申酉的冤案。17岁考入华东师范学院物理系的王申酉,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他批评“三面红旗一出,三年困苦降临到六亿人头上”;“个人迷信、个人崇拜”;“划了三十万右派分子,绝大多数是无权无势的耿真志士”。1976年9月,他在给女友写信时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被监视者告发,被捕后写下长篇“供词”,系统反思了几十年间一系列极左思想的恶果,提出尊重价值规律,打破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等系统改革主张。1977年4月27日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年仅31岁。
1980年代初,王申酉平反昭雪。金凤受报社委派,赴上海查阅了王申酉的原始案卷,进行了详细摘录,完成了长篇报道。上边对她的文章给予肯定,却提出不要发了。几年后,金凤把自己的报道和抄录的王申酉日记、书信、自白编成了一本书。她对丁东说:书出不来,我好像欠着王申酉一笔债!丁东和金凤商量,以王申酉的遗作为主,连同金凤的报道和其他人的相关回忆,编成《王申酉文集》,2002年付梓。
这是党报记者对历史的执着,对同生一世的思想者的致敬,是冥冥之中的受托与践约。
据人民日报老记者颜世贵回忆,在五年监牢间,金凤通读了马恩全集,1973年在周总理的过问下才被释放。1978年,金凤拾起中断多年的笔,采写出美国朋友阳早、寒春的《在中国农村三十年》,反映从日本引进技术的长篇通讯《答案》,这些有影响的新闻报道编入作品集《时代的眼睛》。晚年的金凤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任何时候都能积极写作的记者,不能说是好记者。在她一生的记者生涯里,有十几年几乎成了写作的“空白”。
这是怎样的悲凉和痛切的省思!
钱李仁:跟着社长就是学做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日报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一道,从十年浩劫中抬起头来,舔血抚痕痛定思痛,自觉呼应胡耀邦、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倡言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冲锋陷阵,立下历史殊勋,也在党内引起很大争议,一时换将频繁。1985年岁末,报社同志听说从中联部调来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志做社长,在将信将疑中也抱着极大的期待。他就是钱李仁。
老钱自己挨过整,“文化大革命”时从京城别妇抛雏孤身到宁夏石嘴山“五七学校”接受劳动改造,所以对同志有深切的理解和同情。1985年岁末接任社长后,了解到人民日报在历史上被迫或盲目地充当了“左”的吹鼓手,流毒全国;而一些正直的编辑记者也被迫害,有的含冤而死。老钱感到,报社同志对“左”的东西特别敏感、深恶痛绝,但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老钱致力于在报社营造一个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氛围,同时避免用“左”的做法整人。
对于上边分管宣传的领导要求改组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部,他主张首先把有关的事实搞清楚,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决定。这两个部门的班子,只能在正常的人事更替范围内逐步调整。对于当时处在舆论风口上的刘宾雁、王若水两位同志,老钱在报社全体职工大会上提出“不含糊、不草率”六个字。既然中央做了决定,服从不能含糊;要按党章的规定办理,不能草率行事,将来又要回过来擦屁股。
据原驻浙江记者高海浩回忆,钱社长1987年4月10日参加中日兰亭笔会后,受中央委派赴温州了解情况,行色匆匆,午饭打包带在车上吃。当时省里很紧张,不知道上边对温州这个商品经济的发源地会如何评价。
当年8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马立诚的深度报道《温州人的喜与忧》,范荣康副总编辑审定的“编者按”鲜明地反映了老钱主持的编委会的政治判断:
“这篇报道反映的温州大户今年上半年一段时间喜和忧的波动,使我们看到了一些对改革、开放持怀疑、保留态度的错误论调给实际经济工作造成的干扰和影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不能联系经济改革的政策,农村政策,以及其他等等。对此,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形势下,亿万干部群众正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拚搏中大显身手,为推进四化建设努力做出贡献,怎能再让他们套上无形的绳索,提心吊胆,无所措手足?衡量是非、判断进步还是倒退,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认识,是我们吃了不少亏才得到的。”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钱社长曾在人民日报写过化名文章《谈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6年12月26日,署名叶稼),解读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为什么以这个提法代替十二大报告中“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法。他认为:“党不能在现阶段就以共产主义的标准去要求全体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党又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这种建设”。共产主义者有义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切实的有说服力的宣传来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但不能把共产主义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要求。如果硬要这样做,其结果,或是流于空谈而损害共产主义的名声,或者挫伤多数人的积极性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过去我们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
这是老钱与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一代共产党人的思想底色: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老钱做外事工作出身,温文尔雅,一派绅士风度。驻西藏记者卢小飞记得,他来西藏为记者站揭牌时,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不大,装着几身西装,不同场合随时更换不重样。卢小飞和驻云南记者钱江都记得,老钱在地方每次讲话前自己动笔起草讲话,还要征询记者这么讲是否合适。完全没有领导派头。
老钱党性强,在编辑部内部有人提出偏激主张时,他坚定地表示:我做社长一天,就得确保人民日报的宣传符合中央精神。与此同时,他为全社同志的安全着想,挺身而出,亲自做年轻人的劝阻工作,几次落泪。在那段煎熬的日子里,他原定参加中联部一个代表团出访,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说:越是这时候越不能走。
秘书纪德来说,跟着老钱就是学做人,虽然平时言语不多,但内心温暖,对下属有很深的保护意识,敢于担当。
95岁寿辰之际,老钱把这辈子很多“曲曲弯弯的经历”,写成《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留给亲友存念。
季音:“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配做记者”
住在报社宿舍的96岁高龄的人民日报老记者季音,一直有个心愿:参观人民日报新媒体。
7月26日,他夙愿得偿,由家人和保姆推着轮椅,依次参观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两微一端、人民网舆情与数据中心、人民数据公司和人民网,连声说这座新媒体大厦气象壮观,党报“鸟枪换炮、大开眼界”。这位80年党龄的老同志,还给金台西路2号院的年轻人,讲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
季音老师说:1943年我和几个同志从上饶集中营越狱出来,一起回到淮南敌后新四军军部,开始投身党的新闻事业。当年做新闻的家当很简单,如今有了这么多高新技术的手段,羡慕你们。
农村改革从1978年开始,主要是围绕着大包干、包产到户问题展开,当时争论很激烈。农民说可以,中央说可以,但当时一些地方领导说不可以。1980年我到江苏采访,当时江苏省委提出来的口号,叫做"紧紧关住、坚决堵住西大门"。江苏的西边是安徽,“堵住西大门”,就是坚决抵制安徽刮来的包产到户这股风。江苏正在开县委书记以上参加的全省干部大会,讨论农村问题。我要求参加,被拒之门外。怎么办呢?记者这个职业活动天地宽得很,你不让我参加会,我就在会外活动,利用会议的间隙,倾听县委书记们的意见,了解农村的基层情况。结果发现农村基层干部,包括县委书记、公社书记,并不同意"坚决堵住西大门"这个口号,普遍主张搞包产到户。我就写了一篇报道《可以与不可以之争》,反映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强烈呼声。
1981年我组织《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的讨论,起因是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反映当年非常敏感的雇工问题。讨论了3个月,当时我很紧张,怕犯错误,但读者反应强烈超出我们的预料。雇工问题就这样被突破了。
人民日报能为农业改革摇旗呐喊,是因为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气候变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陈云同志有句话,叫“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一直牢记在心。
季音老师盛赞了人民网的“领导干部留言板”,方便基层群众与省市县三级党政一把手沟通,提出诉求、解决问题,是一种“互联网时代联系群众的新办法”。
如何做一名党报党网的合格党员、合格记者?季音老师引用范长江当年亲口对他说的话,赠语今天年轻人:“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看作是最根本的第一信条,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做记者最重要的是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了解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和心声,要写实情,说真话;同时,一定要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这是一位历尽风雨沧桑的党员报人的赤诚心声。
金台西路2号大院藏龙卧虎。1986年我进入报社做记者时,眼见端着饭盆在食堂排队用餐的,在报社小公园遛弯时擦肩而过的,没准就是从延安,晋察冀、晋冀鲁豫根据地,华北解放区、华东解放区一路走来的老党员、老记者。对这座大院了解越多,会对党报党网的优秀传统、政治追求和人格高度,有深深的敬佩。
钱亚飞感慨:对事业的激情、对正义的热情、对人的深情,现在的社会似乎越来越缺少这种纯粹的情感了。
一入金台园,永为金台人。即使要离开这座大院,内心仍然有这份火热和执着。正如老钱95岁生日宴上一位曾在中办工作的老同志所言:大浪淘沙,千奇百怪,事态百相。一以贯之,是不变的纹理、肝胆。耀邦周围这一帮人,有赤子之心。这是历史最后的珍宝,活着就是力量。
文章原载于“党报旧闻”微信公众号(2019年8月25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