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8年10月08日 15:55

可口可乐是怎么进入新中国的?

可口可乐是怎么进入新中国的? 可口可乐(Coca-Cola)与麦当劳等消费品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被视为西方文化腐朽堕落和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象征。早在解放初期,大作家茅盾曾撰文《剥落“蒙面强盗”的面具》,把可口可乐视为美帝国主义“倾销”到全世界的“特产品”,“腐蚀被侵略民族的青年们的意志”。甚至到了2015年,仍有党校教授认为:“美式民主不仅扰乱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动摇其文化之根、价值之脉……说话不用本民族语言,以夹带几句美式英...
阅读全文>>
2018年10月02日 21:35

1982年:高层痛惜的两位知识分子

1982年:高层痛惜的两位知识分子 198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的文章《痛惜之余的愿望》,对这一年相继去世的两位中年科学家罗健夫、蒋筑英的英年早逝感到痛心疾首:“我们为什么不能更早地注意到他们的病情,在来得及的时候挽救他们的生命呢?”   罗健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骊山微电子公司的微电子专家,终年47岁。蒋筑英,著名光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研骨干,终年未满42岁。两位中年科学家都...
阅读全文>>
2018年09月29日 21:44

七八十年代之交,我们曾经走得有多远?

七八十年代之交,我们曾经走得有多远? “文化大革命”噩梦醒来,如何总结“带血的教训”(邓颖超语),避免这场党内外一致认定的“十年浩劫”再次发生,作家与老一代革命家一道,陷入的沉痛的思考。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写了一个在“造反有理”年代学坏的男生宋宝琦,这个不学无术的小流氓重回班级,引发女同学集体罢课抗议;但他用更犀利的笔触,勾勒出一个貌似政治进步却又精神扭曲的团支书谢惠敏,让那个年代的读者深为震惊。   谢慧敏应该是一个品...
阅读全文>>
2018年09月24日 22:34

听成方圆: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听成方圆: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2018年中秋夜,央视晚会,又听到了成方圆的歌声。这回的歌曲不熟悉,还多了点她后来参演的歌剧味,但依然听得出当年的低沉悲凉。   80年代成方圆的《游子吟》几乎家喻户晓,那是电视剧《虾球传》的主题歌:“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那流浪的悲痛辛酸……历尽了人间的风暴雨寒,踏遍了世上的沟沟坎坎。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艰难,游子的心中啊盼望春天。”   成方圆还有一首《大海啊故乡》,与朱明瑛原唱的豪放风格不太一样...
阅读全文>>
2018年09月21日 09:45

向95岁迈进的老社长,那个时代已成传奇

向95岁迈进的老社长,那个时代已成传奇 9月20日近午时分,人民日报老社长钱李仁端坐在万寿庄路寓所。除了有点耳背,说话声大,他血压、心率都很正常。每天下楼散步,晃动双腿约2000下,拉杆扩胸约500下。只是家人不放心,每次出家门都由保姆陪同。老钱自豪地说:这座大楼里,老头老太太像我这样有规律运动的少!说到高兴处,老钱哼起年轻时的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老钱刚过了94岁寿诞,自称正在向95岁迈进。大...
阅读全文>>
2018年08月31日 23:53

“纸”也许会死,“报”永不消亡,原因可能在这里

“纸”也许会死,“报”永不消亡,原因可能在这里 捧读我的老同事费伟伟的新闻实务专著《人民日报记者说  好稿是怎样“修炼”而成的》,感慨良多。在互联网“大众麦克风时代”,蓦然回首,想不到灯火阑珊处还有人如此执着地讨论新闻采写编评的实务,孜孜不倦,并乐此不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大家还拥挤在7号楼集体宿舍时,有次费伟伟的女儿来玩,我顺手送给孩子一个小礼物,一会儿却见孩子又送回来了。费伟伟坚持未经大人允许,孩子不得接受礼物。这份谨严,与他在报纸...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16日 22:53

52年前的《五·一六通知》

52年前的《五·一六通知》 52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虽然1966年5月16日和17日的《人民日报》上,并没有《五·一六通知》的只言片语,虽然17日报纸头版还有《刘少奇主席电贺挪威国庆》的消息,但绝大多数篇幅都能嗅到浓重的火药味,一场重创党和人民元气,包括剥夺刘少奇主席生命的“十年浩劫”降临。   5月16日前后的党报,充斥着批判人民日报前社长邓拓的声音。邓拓,18岁入党,25岁主编晋察冀边区党报《抗敌报...
阅读全文>>
2018年05月13日 09:19

率先支持真理标准讨论的大员

率先支持真理标准讨论的大员 197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此前一天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开了上世纪80年代蔚为壮观的思想解放大潮的序幕。这篇文章由光明日报与胡耀邦主持的中央党校联手,迅速发展成为全党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思想解放运动。   党内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展开了思想交锋。汪东兴副主席指责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反动的,政治上是砍旗帜的”。他责问:“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
阅读全文>>
2016年11月18日 17:44

祝华新:舆情样本研究的得失

文 | 祝华新   本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撰写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交稿,这已经是作为第一作者承担这份报告的第十个年头。   我的舆情研究,从2007年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开始,为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提供了第一份舆情分析报告,同时也写入了为蓝皮书撰写的舆情报告中年度20个热点事件。记得当“黑砖窑”事件通过大河网论坛、天涯社区震惊全国,洪洞县领导对此还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工作繁忙,顾...
阅读全文>>
2016年08月25日 20:43

南方周末|这些年,中共怎么学习讲故事

1987年,《人民日报》记者祝华新去北京大学采访,一位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跟他埋怨,学生读书兴趣变化太快,“想亦步亦趋也力不从心”。

大学生们告诉他,“教思想政治的老师如果不能跟我们知识同构……就难以再深入到思想的其他层面。”

这成为日后他观念的一部分:宣传部门要跟人们知识同构、情感共振。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倾盆。

次日凌晨4点,人民日报的新浪微博发出宣告自己诞生的第一条微博:“没有一流的下水道...

阅读全文>>
2015年10月16日 09:29

“今日谈”的党报旧闻

很多人印象中,翻开党报,大概都是一些须正襟危坐诵读的高言大论。其实,《人民日报》也有很多朴实清新的小微评论,比如“今日谈”,每篇不超过500字。这个栏目自19801月创办,出现在人民日报一版和四版上,只是豆腐块文章,却代表了体制内接地气、晓民意的一种姿态。

在上世纪80年代,“今日谈”的作者高手如云,包括大作家夏衍(《劳驾再报道一下》,笔名王良)和萧乾(《这个词用错了》),国防科技前领导人张爱萍(《值得...

阅读全文>>
2015年04月09日 20:34

日记何罪:文革与改革的分水岭

这是一个远去的时代荒唐的故事,今天听来像一个真实性可疑的传说。1979年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乐秀良的文章《日记何罪!》立刻在全国读者中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

日记记录着个人生活中一些最秘密、最深沉、最亲切的感情,翻看日记,成功的、失败的、悲哀的、欢乐的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在“文化大革命”中,成千上万本日记,在抄家时被劫走了,而且被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歪曲捏造,罗织着一个又一个的文字狱。只要你在日...

阅读全文>>